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20 10:00
□ 張宏宇
秋意漸濃,正是讀書的好時節。
窗外的樹葉,不知何時已經泛黃,邊緣微微卷曲,像是被火烤過似的。偶爾有一兩片葉子經不住風的吹拂,輕輕飄落下來,有時會直接落在書頁上,仿佛也想分享書中的知識。我常常把這些落葉夾在書里當作書簽,并樂在其中。
夜晚讀書別有一番滋味。白天的陽光過于明亮,容易讓人昏昏欲睡;而燈光則恰到好處,只照亮書桌一角,周圍都暗下來,讓人能更專注地閱讀。暖黃的燈光映在書頁上,仿佛給文字鍍上了一層柔和的光暈。想來古人喜歡挑燈夜讀,大概也是因為享受這種燈光與文字相得益彰的意境吧。
書頁間的文字常會突然鮮活起來。讀《詩經》時,耳畔便響起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”的蟋蟀鳴叫;翻閱《楚辭》,又仿佛感受到“嫋嫋兮秋風”輕拂面頰。這些文字本就蘊藏著聲色光影,只是平日里被我們讀得太過刻板。秋夜獨坐讀書,萬籟俱寂之時,反倒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的脈動。記得某次讀到李商隱的“秋陰不散霜飛晚”,后背無端泛起一陣涼意,抬頭望向窗外,果然見薄霧正悄然升起。
墨香很特別。新書帶著濃重的油墨味,有些刺鼻;舊書則散發著淡淡的霉味,仿佛經歷過許多個潮濕的雨季。而那些被翻閱過無數次的舊書最為動人,紙張已經泛黃,墨香卻沉淀得愈發醇厚,一翻開就能聞到,讓人不禁想起“書香門第”這個詞。有時我會想,這墨香里是不是也藏著作者的靈魂,否則怎么會如此令人著迷呢?
書籍的紙張顏色各有特色。新書的紙張潔白明亮,而舊書的紙張則泛著溫暖的黃色。有些舊書的頁邊已經磨損起毛,觸摸時能感受到粗糙質感,卻帶著一種親切的溫度。部分書籍的空白處還留有主人的批注,字跡或端正或潦草,墨跡深淺不一,這些批注有時比原書內容更引人入勝。我曾經在舊書市場買到一本《莊子》,書頁間布滿前人用紅筆寫下的注解,閱讀時仿佛與一位未曾謀面的長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,這種體驗令人難忘。
秋雨時節最適合讀書。雨點輕輕敲打著窗戶,不像夏天的暴雨那樣猛烈,也不像春雨那樣綿密,而是帶著些許涼意和疏離感,正好與書中的意境相得益彰。雨聲富有節奏感,時快時慢,仿佛為讀書人演奏著自然的樂章。我喜歡在這樣的雨天讀《紅樓夢》,當讀到“秋雨淅瀝”的描寫時,常常分不清是書中的雨聲還是窗外的雨聲。
深夜讀書時,常常會遇到一些奇妙的體驗。思想隨著文字流動,不知不覺就到了半夜。四周安靜得連秋蟲都不叫了,只能聽見翻書的聲音和自己的心跳。讀到一句精妙的話語時,會讓人精神為之一振。這種震撼既帶著幾分凜冽的寒意,又蘊含著溫暖的慰藉,或許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讀書之樂吧。
合上書的時候,總會覺得有些失落,一本好書讀完了,就像告別了一位好朋友。窗外的秋風更涼了,書里的世界漸漸遠去,現實卻顯得格外清晰。這種反差讓人既想繼續沉浸在書中,又不得不回到現實。最后只能輕輕把書放在床頭,等著明天再繼續讀。
秋夜讀書,實則是在與自己對話。那些文字如同一面明鏡,映照出讀者內心的思緒。秋風瑟瑟,秋雨瀟瀟,不過是讀書時的背景音;昏黃燈光,淡淡墨香,也不過是閱讀時的點綴。秋窗夜讀,真正動人的故事,永遠在讀者心中悄然展開。